傅五明,河上镇祥河桥村人,今年59岁,却有40年修表经历。
1977年7月,傅五明从萧山大桥中学毕业后,在大桥公社沙河大队参加生产劳动。1978年5月起,开始从事各类钟表钻研和修理。40年来,傅五明在偏居一隅的农村服务广大村民,修了一辈子钟表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钟表行业鼎盛时期,佩戴手表被看做是高贵身份的象征,第一只手表对个体往往具有特殊的回忆。“那个时候的彩礼讲究‘三转一响一咔嚓’。‘三转’是指自行车、电风扇、缝纫机,‘一响’是指收音机,‘一咔嚓’就是指手表了。”因此,在傅五明看来,当时走出公社,自立门户,开个体钟表店,是一种大胆行为,但也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服务之举。
1978年,傅五明刚满18周岁,那时拆洗、维修一只手表的价格是0.8—1.2元。至今他还记得接修第一只手表时的情形,“小店刚开张,一位名叫于枫林的女教师便来我这里,要我帮她修表,那是一只‘上海牌’手表,我小心地打开手表后盖,观察传动系统结构,熟记每个部位,深怕有什么错误。”傅五明坦言,修表是件精细活,要先按顺序拆卸、摆放,再将一百十几个大小零件逐个放入表盘内,加入汽油,用镊子钳轻轻夹住,最后用专用毛刷把零部件及外壳清刷干净,并逐一吹干,保证手表走针的准确性。
40年来,傅五明修过的钟表不计其数。从南京产的“紫金山牌”“钟山牌”,到上海产的“上海牌”“钻石牌”“581”“1120”“1524”等,杭州产的“西湖牌”,再到天津产“东风牌”“海欧牌”等等。“修的最多的是日本产的‘双狮’‘西铁城’‘精工’,还有瑞士产的‘英纳格’‘浪琴’等。”傅五明说。
说起修过的手表,“老匠人”傅五明有聊不完的话。有一次,河上鲍坞自然村一位老妇将收藏了三十多年的一只瑞士产老款“劳力士”男表递到了傅五明手上,那是她父亲的遗物,“我花了整整八个半小时,把一只根本不会走动的‘老古董’修好,邻居都夸我本事大。”
村民为身边有这样一位“修表匠”感到自豪。“有些年纪大的人来找我修表,我都免费修,为了表示感谢,他们也会邀我去家里吃饭或把饭菜拿给我。”傅五明说,每每这时心里还是感慨万千,“虽然已年近花甲,但是趁着眼睛不花还想继续坚守这个老行当,让人们对美好的回忆在滴答声中继续流淌。”
|